作者: 王富剛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8-06 15:01
近日,記者在單縣李田樓鎮邵莊行政村農田里看到,一種形似地瓜卻渾身長滿“胡須”的作物正茁壯成長。58歲的劉美連穿梭在田間,時不時彎腰薅起一把雜草。“這種作物叫羅漢參。”劉美連介紹,今年是她種植羅漢參的第9個年頭。
“羅漢參對生長環境的要求很苛刻——必須是半沙半淤的高崗地,既怕水淹又忌連作。”劉美連說,“我家10多畝地試種了一遍,才摸清它的性子。”
最了解羅漢參的人要數75歲的袁福君,他見證了羅漢參產業從幾株幼苗到萬畝規模的變遷,也親歷了單縣這一特色農產品從瀕臨消失到重煥生機的全過程。
瀕危作物“重生”
單縣種植羅漢參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清時期,據當地史料記載,彼時單縣一帶就有零星種植羅漢參的記錄,因其兼具食用與藥用價值,曾作為貢品進獻。只是隨著時代變遷,戰亂頻繁,加之其種植條件苛刻,到了近現代,羅漢參的種植幾近中斷,20世紀中期已近乎絕跡。
1962年,11歲的袁福君偶然發現了一棵似是羅漢參的幼苗。得益于家人的辨認,幼苗被妥善保留,后又在家附近尋得幾棵,栽在了庭院中。
自此,袁福君與羅漢參結下了不解之緣。從庭院里的零星幾株到責任田里的幾分地,再到1996年的幾畝地并帶動其他農戶共同種植,袁福君一步步讓羅漢參走出了絕境。
然而,這條“重生路”布滿了荊棘。“淹死過、旱死過、得過病,甚至地里著火燒死過,能想到的、想不到的幾乎都經歷了一遍。”袁福君至今記得,有一年高溫炙烤,被薄膜覆蓋的農田摸著都燙手,他騎著自行車挨村叫農戶揭膜。“現在想想,當時就是‘傻’。”可正是這份“傻勁”,支撐著他在育種、種植、加工、研發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。
發展面積“突破”
2008年,袁福君牽頭成立單縣天祥羅漢參專業合作社,正式吹響產業發展的號角。但在當時,推廣羅漢參種植并非易事。“別看近幾年種植面積一直增加,之前也是沒人種。”袁福君翻出當年的補貼檔案,良種補貼、肥料補貼等激勵政策歷歷在目。
羅漢參的“嬌氣”是導致不能大面積種植的原因。“種1年,最少10年不能重茬。”劉美連說。“嚴格來說,至少得15年。”袁福君補充道。這意味著今年種植了,以后的15年甚至20年內這個地塊都不能再種植羅漢參。
盡管如此,近年來羅漢參種植面積還是連年增加。“每年或多或少都會增加,今年尤其多。據我們統計,已從3000畝發展到10000畝左右。”袁福君分析,原因有三:一是市場需求增長,羅漢參富含16種礦物質元素、17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及多種維生素,具有藥食同源特性,2013年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,逐漸受到消費者的青睞。二是育種技術的突破讓畝產穩中有升,農民收益增加,種植意愿增強。三是深加工產業鏈不斷延伸,罐頭、飲料、面條等產品讓羅漢參從田間走向更廣闊的消費市場。
串起一條產業鏈
在單縣的餐桌上,羅漢參全席宴已成地方名片;在北上廣的高端市場,它是健康養生的新寵;在中藥材領域,其藥用價值正被深度挖掘……如今的羅漢參,已構建起地方禮品、餐飲、中藥材、一線城市高端市場4大銷路板塊。
“下一步,我們要重點推動成果轉化。”袁福君說,“一方面加大科研投入,研發高附加值產品;另一方面強化品牌建設,讓羅漢參真正成為帶動農民致富、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。”
當初騎著自行車喊人揭薄膜的“傻子”,如今把更多時間花在了對接科研院所上。從保種育種到深加工,從田間管理到品牌建設,一根羅漢參串起的產業鏈仍在延伸。
通訊員 謝麗 劉雯 王曉蘭 記者 王富剛